「打人」和「被打」需要同樣重視,管不對都會出大問題 - npnt

寶寶打人,在後台是非常頻繁出現的一個字眼。

CC小表弟大概8個月的時候,每次給CC的見面禮,都是往臉上抓一把。

CC被打當然會哭,她一哭,嚇的小表弟也跟著一起哭,有的時候,我們都不知道該先安慰誰比較好?

等等,被打的需要安慰可以理解,打人的怎麼也需要安慰?

是滴,而且這一點對兩個孩子來講都很重要哦。

對於CC被打,她是真的知道自己被打了。

但是對於小表弟打人,他也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打人。

1歲之前孩子「動手」可不是大人眼中的暴力哦。

像CC小表弟,他非常喜歡姐姐,看見就忍不住親近,但是8個月大的他,不會說不會表達,第一反應就是使用他最熟悉的身體語言。

但是對於力道的掌握又沒那麼熟練,最後呈現給大人的結果就是抓、撓、打等等。

從孩子心智的發展歷程來看,出現這種行為是非常正常的,因為他們正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跟這個世界溝通,向別人表達友好,當然有的時候也確實是表達自己生氣,或不開心。

這個時期,大人該如何引導,非常關鍵。

而我們最常使用的兩種方式,卻不是最理想的:

方式一:不當回事兒,一笑了之

我們普遍願意給予尚未懂人事的小寶寶更多的包容之心,也許你會忍不住替孩子解釋:弟弟還小呢,不是故意的。

這句話,傳遞給姐姐的訊息就是,「小」是有特權的,「小」是可以隨便打人的,他打我是應該被無條件原諒的。

而傳遞給弟弟的訊息就是,打、抓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是被默許的,下次我想跟姐姐打招呼時,還可以抓她,因為他沒有被告知什麼是正確的方式。

方式二:上綱上線,以暴制暴

與上一種覺得無所謂的態度完全相反,有的媽媽一看到寶寶打人就覺得:孩子的暴力行為不管可不行,小時候不管,長大了想管都管不了了。於是會以暴制暴,嚴厲的批評孩子,甚至動手教訓孩子。

好吧,C媽真的見過跟1歲左右的娃對打的媽媽。(笑哭)

但其實對於2歲之前的孩子來講,懲罰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。他可能很快會忘了自己為什麼會被懲罰,但是卻記住了:爸爸媽媽也是使用暴力的,所以暴力的方式是被允許的。

-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?-

其實很簡單:阻止孩子並告訴他什麼是正確的行為。

我們會告訴小表弟:喜歡姐姐的話,要輕輕的摸姐姐,一邊說,一邊拿著他的手在姐姐臉上劃過,讓他感覺正確的力度。

我們也會告訴CC,小表弟剛才給你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對的,他用力過猛了,我們可以告訴他,輕輕的才是對的。

幾次之後,兩個孩子再一起玩,就能發現小表弟會非常小心翼翼的把手放在姐姐的臉上,猶猶豫豫的摸上去又抬起來,好像在掂量自己下手是輕了還是重了一般。

當發現姐姐沒有尖叫大哭而是微微笑時,小表弟會非常受鼓勵,為自己成功控制好了力道而開心不已。

而CC呢,明白了小表弟的真實目的是在示好,偶爾被下手重了,也能一笑而過,表示願意再給弟弟一次機會。

可見,孩子不是聽不懂,即便1歲之前的寶寶,也是非常敏感的,大人正確的引導很重要。

當然,歲月哪裡只會有靜好,隨著小表弟越來越大,物權意識和自主意識也越來越明確,兩姐弟在一起,好不過3分鐘,就會因為搶某個東西打起來。

其實這個階段,才算的上真正意義上的「打人」和「被打」,「搶」以及「被搶」了。

當生氣、委屈的負面小情緒爆發的時候,他們首先想到的,還是用身體語言解決問題,因為這是最直接,也是最容易操縱的方式。

這個時候簡單的通知一聲「不要打人」顯然沒什麼卵用。

孩子們需要學會更正確的溝通方式。

我們的做法是:

先把兩個孩子分開各自穩定情緒:

你想要姐姐的玩具,可是姐姐正在玩,你拿不到你很生氣。

弟弟正在玩的玩具,你也想玩,他不給,你等不及,所以你想搶過來?

幫助孩子說出TA的情緒和感受,但是也告訴她打人會讓別人很痛,推倒會讓她/他受傷。

穩定情緒的過程很,能讓孩子認清情緒,並慢慢地學會處理情緒。

畢竟隨著孩子長大,我們要慢慢學會放手讓他們學會自己處理。

那麼第一步,就是看清楚:自己怎麼了?想要怎樣?該如何達到目的?

然後告訴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:

如果我們想玩別人正在玩的玩具要怎麼辦?

對,試著拿一個他可能會喜歡的去跟他交換。

我覺得弟弟/姐姐,可能會喜歡這個汽車/娃娃。

在挑選的過程中,其實就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過程。

CC開始的時候,很敷衍。

隨便拿起一個手邊的玩具就想換自己喜歡的,弟弟通常不買賬,她交換玩具就會失敗。

現在TA不想玩你挑的這個玩具,交換失敗了,我們就要等一等,等對方玩完在拿過來;

或者繼續挑選另外的玩具交換。

這個過程很受挫,因為這等於是二次受挫。

但是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很重要,而且家長最好不要去干涉。

CC姥姥常常會忍不住干涉,她覺得,姐姐或者弟弟已經主動示好,拿來玩具交換了,那麼另一方就應該領情。

平時帶CC出門也常看到雙方家長的這種操作,好像做錯的一方,隨便示個弱,道個歉,另一方就該把玩具拱手相讓,或者大方原諒了。

但這其實還是把大人那套「老好人」的人際交往原則強加到孩子身上了。

不用擔心孩子會受多麼大的傷,人類進化到現在本能還是很強大的。

很快他就會明白,敷衍,解決不了問題,最終承受困擾的還是自己。

只有有了這個覺悟,他才會真心的替對方著想,用對方喜歡的,交換自己喜歡的,明白交換玩具真正的意義。

最後,我們會讓孩子去道歉:

問題解決了,最後就是道歉和好了。

道歉看上去雖然像空空的儀式,但卻是一個回顧和總結的過程,能讓孩子避免同樣的失誤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。

等孩子們的情緒平穩了,我們會告訴先動手的孩子,剛才你推倒了弟弟,弟弟都摔疼了,我們去說對不起,然後抱抱好嗎?

CC上了幼兒園之後,我發現老師們處理小朋友之間的衝突,最後也是道歉,然後抱抱,大家還是好朋友。

這是一個引導主動犯錯的孩子示好和自省的過程。

讓犯了錯誤的孩子知道:做錯事情不可怕,主動示好,自己還是一個好孩子,能讓孩子的情緒得以釋懷。

也會讓被欺負的孩子知道:被打並不是自己不好,自己還是受人喜歡的孩子,當我的權益被侵犯的時候我可以得到保護。

要知道很多長期被校園凌霸的孩子,就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和反抗勇氣,完全默認並接受了,自己就是挨欺負的角色。

而很多長期欺負人的孩子,也是已經被貼上了「壞孩子」的標籤,沒有人給他向善的機會和希望,索性破罐子破摔。

所以,「打人」和「被打」同樣需要重視,管不對都會出大問題。

今天的文章,寫的雖是CC和小表弟的相處日常,但其實適合處理任何孩子們之間的衝突。

對於3歲之前的寶寶,別管是手欲期還是脾氣爆發,媽媽們都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以暴制暴,而是教給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哦!

npnt 沒圖沒真相 求真相

喜歡?給個讚吧 :)
網友推薦